岁月如歌,往昔的旋律引领着未来的和声,今朝的节拍奏响了未来的序曲。
2018年暨南大学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是学校办学历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暨南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主动服务大统战工作格局,奋力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
五年征程,暨南大学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时间的长河中,全体暨南人乘风破浪,在新的发展征程上勇往直前。
暨南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暨南大学》报推出党代会专刊,全方位、多角度回眸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五年的发展印记和奋进篇章。
《暨南大学》报第766期“党代会专刊”第2-3版
忠信笃敬的暨南 赓续红色基因
“总书记,我们会好好学习的!”2018年10月24日,暨南大学图书馆里气氛热烈、暖流涌动,激动的暨南学子们纷纷表态。
当听到不少同学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五湖四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5000多万海外侨胞,这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改革开放有海外侨胞的一份功劳。他希望暨南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暨南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亲切关怀,暖人心田;殷切希望,激励前行。
五年来,暨南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心同向,以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书写暨南答卷。
“抓好党建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力之源。”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认为,将党的建设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暨南智慧和力量。
五年来,暨南大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建引领作用充分激发,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思政工作成果丰硕,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坚定信念,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学校党委获评广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各级党组织获批国家和省部级等立项表彰近200项。
自我革新,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内巡察全覆盖,开创统战群团工作新局面。对34个二级党组织开展五轮常规巡察,发现面上问题464个,完成整改措施1573条,顺利完成本届党委任期内巡察全覆盖任务。
迎难而上,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坚决按照党中央和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力保证了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积极为国家和广东的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一代代师生赓续百年暨南红色基因,生动诠释着“忠信笃敬”的暨南校训。
知行合一的暨南 坚持立德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坚持立德树人,是暨南大学百年教育的根基所在。
五年来,暨南大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学校成功入选“广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立项数位居全省高校首位。
人才为本,才聚则强。学校聚焦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引培机制持续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亮点纷,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60%。五年来,共有13名教师分别获评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
因地制宜,创新培养。学校持续优化“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培养模式,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云平台,打造“大水漫灌—分区浇灌—精准滴灌”多维分层的港澳台侨学生课程与教材“灌溉式”思政体系,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项等。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本科生生源保持质高量稳,研究生招生结构持续优化,港澳台侨学生报考及录取人数逐年增加。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等重要节点,全校师生、校友热烈表达爱党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充分彰显。10万余名港澳校友成为坚定拥护“一国两制”、维护港澳繁荣稳定的重要力量。
立德为先,教学相长。在学术的殿堂里,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引领着学子们攀登知识的高峰。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71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列全国第23位。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
“小组第一!苏炳添创造了历史!他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奥运会百米飞人决战的黄种人!”
2021年8月1日,暨南人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好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第一个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人。
赛后回校交流时,苏炳添表示,很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母校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983大学”,“暨南大学是一所饱经风雨沧桑的大学,我跑进9秒83的路,也如母校走过的路一样,充满了曲折和困难。但每次经历困难,暨南大学都给予我巨大支持。”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后庆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五年来,暨南大学着力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成效日益显著。
学校年均开展各类历史文化考察和实践活动800余场,持续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暨南师生在2020东京夏季奥运会获2金1银1铜;学生团队获2020-2021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冠军;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和公益创业赛等国家级赛项中,累计荣获金奖或一等奖7项;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斩获12金3银4铜……
知行合一,行稳致远。暨南师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发出“暨南最强音”。
自强不息的暨南 勇立创新潮头
胸怀家国,劈风斩浪。暨南大学如同一艘坚毅的航船,在创新的海洋中,无惧风浪,以自强不息的勇气和决心,勇往直前。
“原创新药缺乏,是制约我国医药科技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为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9月16日,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广州正式启动建设,这是暨南大学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未来,实验室将建成国际先进的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创新中心,成为创新药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暨南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3年9月16日,暨南大学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
五年来,暨南大学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科研创新活力持续释放。顺利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增至19个,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1个学科进入1‰。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步显著,在各类高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稳居国内高校前列。
科研创新,永不止步。学校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新增1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五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1656项,获批资助经费年均过亿元;国家杰青的培养实现了从“数年1位”到“1年数位”的飞跃;在千万级项目、交叉学部重点专项、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团队试点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方面均实现突破。科技成果实现量质齐飞,多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强化优势,凸显特色。五年来,暨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优势持续强化,具有侨校特色、暨南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日趋成熟。新增“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两个国家级文科平台。目前共建有3个国家级文科平台、22个省级文科研究平台及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文科研究平台。五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378项,年度项目221项,年度重大项目33项,多个指标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20年年度项目获批量排名全国第4位,2023年年度重大项目获批量排名全国第6位。
“在过去的五年里,暨南大学培育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聚力重大科研创新突破,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绩。”暨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原校长宋献中见证了学校在加快“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和而不同的暨南 点燃文化火种
宏教泽,中华文化润无声;系侨情,暨南声教传四海。点燃中华文化传播的“火种”,是每一代暨南人的初心。五年来,暨南大学坚持服务大统战工作格局,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高端智库,成绩显著。暨南大学成立国际问题研究院,以三个国家级文科平台等智库研究基地为支撑,着力构建涉统战高端智库群,17个智库单位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承担涉大统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等专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近40项,获批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2项。
放眼世界,心怀祖国。学校精心组织国际传播力建设研究,涉疆系列报告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参阅,打造“19+N”的新型教育融媒体矩阵,“传播中国”系列视频、“声海工作室”文化产品辐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量逾13亿。
国际合作,质量攀升。近五年来,新签或续签国际交流合作协议208份,合作发起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新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实践基地2个。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跻身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头部,与阿根廷科尔多瓦大学及南非罗德斯大学共建两所海外孔子学院项目运行顺利,日本学院正式成立并招生。3位外籍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2023年5月25日,暨南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揭牌仪式举行。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教席陈平说:“通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席,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了更多国际平台的重要性。今后教席将担负起引领世界传统手工艺保护、发展与创新的重任。在通往世界这扇窗里,讲好来自暨南大学的故事,讲好来自中国的故事。”
2023年5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在暨南大学揭牌。
文化传承,山河远扬。五年来,学校中华文化传承传播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信息化”工作,打造推广“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和“海外华文教师证书考试”两项华文教育国家标准,牵头成立全球华校联盟,积极承办高端会议,努力推动世界读懂中国。
校友组织,遍布全球。新增拉美、葡萄牙、日本学院校友联谊会等海外校友组织,全球146个校友组织遍布五大洲,校友海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29位校友当选香港新一届区议会区议员;7名校友当选澳门第七届立法会议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超1.4万名校友校董向学校捐赠物资金额总数超1300万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暨南白衣天使除夕夜奔赴武汉、出现在海内外抗疫一线,谱写了海内外暨南人守望相助、共抗疫情的动人篇章,展现出全球抗疫下的暨南力量。
“未来,暨南大学将坚持‘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坚持‘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全方位人才和智力支撑,当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智高点’,努力成为连接广东和世界的‘桥梁’。”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邢锋眼中,开放包容的暨南大学具有无限可能。
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暨南大学正以“和而不同”的理念,点燃一个个中华文化传播的“火种”,一步步实施开放的全球战略。暨南这艘巨轮,正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驶向国际交流的浩瀚大海。
拥抱山海的暨南 开启新帆征途
从繁华的广州,到美丽的珠海,再到充满活力的深圳,三地五校区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暨南人智慧与梦想的栖息地。过去五年间,学校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历史性改善。
番禺校区,未来可期。在中央统战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指导和大力帮助下,番禺校区二期工程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学校发展获得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2023年2月20日,番禺校区二期工程中的学生宿舍T8、T9栋开始现场施工,这标志着校区已开启新一轮的全面建设。本轮建设完成后,番禺校区预计可容纳2.6万余名师生。目前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加速推进,力争在2026年基本完成建设。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二期开启全面建设,“丝路花语”串起“一轴两带多园”的一流大学校区。
建设加速,焕然一新。暨南大学科技园(珠海)二期建设如火如荼,由珠海市政府和香洲区政府共同投入约20亿元进行建设,拟建造以科研大楼、产业大楼和配套公立小学为主的建筑物约20万平方米,珠海校区正在加速发展。深圳校区建设获中央统战部、深圳市支持,正全力优化办学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拓展新的办学空间。
校园中,清风和畅,书声朗朗。三地五校区“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正加速成形,为广大师生和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和谐校园,幸福家园。五年来,暨南大学健全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和谐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师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校园建设,成效明显。成立教工住宅区综合服务中心,校园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推进。安全生产管理持续加强,加大对校园交通、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重点领域管理力度,有力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获评第三批广东省“绿色学校”,在2022年全省更高水平“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中获评“优秀”。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公有住房管理持续完善,人才公寓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为老服务工作,有力保障离退休老同志安享幸福晚年。合作创办3所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附属中小幼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直属公共服务单位深入推进改革,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全校民生支出增长35%。
向前,永不止步。“学校党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林如鹏坚信,未来,暨南大学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统战工作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望来时路,我们信心倍增。放眼新征程,我们豪情满怀。全校上下始终践行着“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暨南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定将鼓舞暨南人团结一心、奋发前行,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数据来源:《中国共产党暨南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数据截止至2024年3月。)
责编:杜明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