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求:“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之硬,关键是为应对不确定性趋多的复杂环境提供了最大的确定性。当前,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主体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面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如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高质量发展”才是最大的确定性。
高质量发展之硬,首先是经济效率过硬。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社会生产函数发生量与质的跃迁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凸显更多技术、知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新型生产要素的乘数效应不断彰显、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其次是科技创新过硬。随着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意味着高质量发展是在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中逐步孕育形成,科技创新转向更多依靠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科技竞争从跟跑并跑转向并跑领跑,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构筑强大基石。最后是产业转型过硬。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通过一体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供给体系明显优化,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成高质量发展鲜明的产业载体。
高质量发展之硬,表现在多个层面。在政策层面,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联动和效益引导,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在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适配上增实效,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层面,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提质,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社会层面,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充分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公平正义。三个层面相互促进、系统融合、协调共进,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之硬,体现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推动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市场化改革,配置有效市场,建设有为政府,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二是推动协调发展。以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鼓励地区合作,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共建基础设施,产业转移,技术共享。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运用转移支付机制,促进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平衡发展。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推动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施严格的能效标准和排放限制,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和减排措施。推广使用公共交通、非机动车辆和新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绿色银行和绿色债券市场。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绿色元素,多措并举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四是推动开放发展。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目标。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扩大市场准入,放宽对外资限制,实现经济全球化布局。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改善营商环境,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创新与技术合作,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吸引国际创新资源和人才。
五是推动共享发展。以促进共享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筑牢共享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监管保障,确保监管措施与行业发展同步。加大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发展应用,促进共享经济在交通、住宿、办公、教育、健康等多领域应用。提高平台的效率和用户体验,强化平台责任和用户权益保护。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利用共享经济模式,促进就业。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共享经济新模式。
来源:南方+